《沒有煙硝的日子》台灣首映 注視烏克蘭的哀愁與美麗
《沒有煙硝的日子》台灣首映 注視烏克蘭的哀愁與美麗
《沒有煙硝的日子》在高雄電影節台灣首映,本片以2014年馬航370號班機空難為背景,在烏東地區,2014年也掀起了有親俄分離主義的運動,雖然當時與俄羅斯停火和平協議,卻在2022年無疾而終,高雄電影節「焦點導演」,瑪麗娜・艾爾・戈巴赫,今年以此片獲得日舞影展 「世界劇情片」單元導演獎,並代表烏克蘭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0月15日特地跨國連線,與女性影像學會顧問王君琦對談。
2014年俄羅斯開始入侵烏克蘭,馬航370號班機空難是一個非常具代表性的事件,二年之後,戈巴赫興起了做這部電影的念頭,這樣不公平的事情發生在烏克蘭,希望透過這部電影讓世界看到,引起反響。其實《沒有煙硝的日子》在2021年底已經完成,本來想要以這部電影來抗議戰爭,沒想到不久後在烏俄之間更多戰爭發生了,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賦予了電影新的意義,也讓更多人看到烏克蘭發生的事情。
《沒有煙硝的日子》的攝影充滿了大量長鏡頭、遠景、極慢的橫搖,拍攝風格上,戈巴赫表示這不是技術性的選擇,而是藝術上的表現,這樣的手法能更能強調她更想說的話。並指出之前的作品都與先生合作拍攝,《沒有煙硝的日子》是首次單獨製作電影,比起主角的感受,她更想表達的是,自身處於戰爭混亂中的感受,而這樣的拍攝手法,對她來說,是最強烈的表達方式。
在劇情結構上,《沒有煙硝的日子》劇本架構分為三個階段,跟隨著懷孕女人身體的改變,最後的結局則是臨盆,以特殊的音效結合,戈巴赫認為自己身為烏克蘭人,也是女人,她能感受到烏克蘭這片土地的靈魂,也是女人,而且是絕對不會投降,抗爭到底的。此外,戰爭對自然的破壞讓人痛苦,例如核子戰爭不只毀滅人類,也會毀滅大自然,而生產則代表了這種意志的傳承。
戈巴赫的作品中,總是出現相當多元的語言,以這種方式呈現,將劇情中發生的事貼近現實,像在烏東地區雖然有些人講烏克蘭文,有些人說俄文,卻能理解彼此在說什麼,互相溝通,只有外來的入侵者無法理解,他舉車臣為例,原本有自己語言的車臣,在被俄羅斯控制之後,語言也被控制,原本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被破壞。
在《沒有煙硝的日子》中,有對空難後前來尋找女兒的荷蘭夫婦,當年空難發生時,許多外國人想要進入烏東地區,尋找失蹤的親人,卻被俄羅斯阻擋在外,只有一對夫妻被放行,目的卻是作為政治宣傳。此外,也象徵著歐洲其他國家,長期以來對烏克蘭的困境不聞不問。當這樣的悲劇發生時,這些人可以隨時抽身離開,但無法離開的烏克蘭人,卻一直被漠視,只能自救,台灣的觀眾面對相似的困境,一定對《沒有煙硝的日子》特別感同身受。
最後,戈巴赫和大家分享如何幫助烏克蘭人,成為支持他們的力量,最好的方法便是聯繫在台灣的烏克蘭人組織,向他們詢問如何提供幫助,對《沒有煙硝的日子》片尾的烏克蘭國際公益組織Razom捐款,他們也會透過播放這部電影,來幫助更多的烏克蘭家庭。
2022高雄電影節於10月14日(五)至10月30日(日),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市電影館、喜樂時代影城-高雄總圖店、VR體感劇院、駁二藝術特區P3倉庫、夢境現實MR沉浸式劇院播映。影展資訊敬請鎖定高雄電影節官網www.kff.tw、Instagram與Facebook粉絲專頁。購票請上年代售票系統「高雄電影節專區」;「高雄電影節線上平臺」www.onlinekff.tw,於影展期間同步放映國際競賽入圍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