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影展訊息
影展專欄
:::

撼動人心,撼出自信:專訪林正盛導演、陳明章老師

文/蘇蔚婧(2023 雄影特派員) 攝影/西恩

2023 高雄電影節特別放映紀錄片《撼山河 撼向世界》,導演林正盛(左)及紀錄片主角陳明章(左)。-圖片
2023 高雄電影節特別放映紀錄片《撼山河 撼向世界》,導演林正盛(左)及紀錄片主角陳明章(左)。

文/蘇蔚婧(2023 雄影特派員) 攝影/多點商業攝影-西恩

2023TTXC高雄電影節特別放映紀錄片《撼山河 撼向世界》,導演林正盛以「換帖兼厝邊」的親近視角紀錄陳明章的音樂旅程,林正盛笑談最早只是兩人固定喝酒聚會,太太看著有趣便用DV記錄下來,直到2019年末才起心動念,拍成紀錄電影。對紀錄片工作者來說,身兼音樂創作人、製作人、歌手與月琴演奏家多重身分的陳明章,尤其電影配樂的國際知名度,肯定是紀錄片的好題材。陳明章老師亦坦言,曾有不少人提出拍攝計畫,但大多未能執行,或者中途打退堂鼓,至今未有完整影片。「因為我東西太多了,沉浸其中需要時間」,陳明章老師曾接受過無數次訪問,刊出無數則報導,但真正長時間紀錄他的音樂與生活並拍成電影,這是「第一次」。

在紀錄片裡,我們看見一個既本土又國際的陳明章,也看到一個忙碌又從容的陳明章。前一秒還在社區教月琴,下一秒又跟電影《腹荷》導演開會,準備為這部來自葉門的電影譜寫配樂,馬不停蹄卻從未脫離日常,堅持日行兩萬步,恆常穿梭北投巷弄間,在行走與呼吸之際孵育靈感、揮灑創作。陳明章也出現在各種場合,從廟埕野台到表演藝術場館殿堂,從大眾音樂祭到大型旗艦製作,他背著月琴的身影,見證音樂正在發生。

《撼山河 撼向世界》導演林正盛認為陳明章是走唱臺灣的吟遊詩人,本片以「換帖兼厝邊」的親近視角紀錄陳明章的音樂旅程。-圖片
《撼山河 撼向世界》導演林正盛認為陳明章是走唱臺灣的吟遊詩人,本片以「換帖兼厝邊」的親近視角紀錄陳明章的音樂旅程。

林正盛認為陳明章是走唱臺灣的吟遊詩人,自年輕時接觸恆春民謠月琴彈唱歌手陳達深受感動,行跡踏遍全臺鄉鎮部落,拜訪傳統藝師,電影很大篇幅記錄了陳明章對臺灣傳統樂器與歌謠的採集與推廣,包含月琴、南管北管、歌仔戲、原住民音樂等,陳明章以自己為媒介,吸收轉化為各種吉他調弦,開發出「南管吉他」、「三弦吉他」、「月琴吉他」。於是,我們罕見看到了一個理論的、樂理式的陳明章,以一把吉他開拓論述,廣納臺灣最初與最深的音樂底蘊,創作出融貫古今的和弦,堅持從本土出發,正是陳明章受到國際注目的原因。

陳明章發展出的《臺灣定弦―陳明章二音和弦理論》不是源於西方學院脈絡,而是汲取臺灣傳統戲曲、原住民音樂聲腔與旋律整理歸納而成,自成一格。-圖片
陳明章發展出的《臺灣定弦―陳明章二音和弦理論》不是源於西方學院脈絡,而是汲取臺灣傳統戲曲、原住民音樂聲腔與旋律整理歸納而成,自成一格。

紀錄片也為陳明章的音樂成就找出定位,除了民謠大師、人間國寶、國際級電影配樂家等頭銜,陳明章老師在鏡頭前自若地說:「我留學臺灣」。這不單指音樂家的出身,也是為陳達、洪通、楊秀卿等藝術前輩因沒有學院背景、未曾留洋而被稱為「素人」發出的不平之鳴。陳明章發展出的《臺灣定弦―陳明章二音和弦理論》不是源於西方學院脈絡,而是汲取臺灣傳統戲曲、原住民音樂聲腔與旋律整理歸納而成,自成一格。他的自信來自土地、來自家鄉,如果真的有一處風土文化深厚、能給予他取之不盡的養分與靈感,那就是臺灣。

《撼山河 撼向世界》的募資計畫除了用於紀錄片製作,更包含前進校園的公播推廣計畫。林正盛導演與陳明章老師都認為,紀錄片真正的主題是臺灣多元豐厚的音樂底蘊,這些寫入基因、滲入記憶的文化資產需要保存並傳承給年輕人。-圖片
《撼山河 撼向世界》的募資計畫除了用於紀錄片製作,更包含前進校園的公播推廣計畫。林正盛導演與陳明章老師都認為,紀錄片真正的主題是臺灣多元豐厚的音樂底蘊,這些寫入基因、滲入記憶的文化資產需要保存並傳承給年輕人。

因此《撼山河 撼向世界》的募資計畫除了用於紀錄片製作,更包含前進校園的公播推廣計畫。林正盛導演與陳明章老師都認為,紀錄片真正的主題是臺灣多元豐厚的音樂底蘊,這些寫入基因、滲入記憶的文化資產需要保存並傳承給年輕人。兩位大叔熱切地說:「年輕人要知道臺灣、認識臺灣,知道臺灣自身可以養成頂尖的音樂人,就會有自信」。就像當年陳明章向本土藝師請益時,除了傾囊相授,他們更希望陳明章發展自己的創作,「從傳統出發,但不老」。隨著紀錄片上映並進入校園巡迴,同樣的精神將傳給下一代,繼續撼動人心、撼出自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