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影展訊息
影展專欄
:::

【KFF 影展專書】AI即未來?談談電影創作的千百種排列組合


AI能寫/拍出好萊塢電影嗎?在2023年夏天,美國編劇工會(WGA)因擔憂影視創作產業鏈的未來,走上街頭抗議,呼籲對AI的使用進行限制。同時,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翹楚ChatGPT平台迅速竄紅,吸引了數億用戶,但這些技術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加深了人們的疑慮:如果AI具創作能力、能自行生成創意,那麼未來人類還有必要親自創作嗎?

文/李家愷|圖/Hansl von KWON

受訪者|依中文姓氏筆劃排序
朴陣(BIFAN歐亞選片人)
黃晧傑(高雄市電影館館長)
權漢熙(STUDIO FREEWILLUSION Inc 執行長)

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傳統電影製作的每一環節,從劇本創作到視覺特效,從角色生成到影像剪輯,AI不僅大幅提高了創作效率,也重新定義了創意的價值。然而,AI的興起的同時,也促使人類認真反思自身角色的位置:AI技術是否會削弱導演和編劇的獨創性?在人類創意與AI技術共存的電影製作過程中,兩者應如何協調合作?這些問題正逐漸成為業界與學界注目的焦點。

今年,高雄電影節攜手韓國富川奇幻影展(BIFAN),從BIFAN競賽單元中精選6部AI電影,推出「BIFAN X KFF: AI 未來電影」單元,探索AI技術如何塑造影像的未來。雄影作為台灣第一個迎向AI電影世界的影展,不僅獻映AI影片,同時也跨國採訪了BIFAN歐亞選片人朴陣(Jin Park)、AI生成影視製作公司STUDIO FREEWILLUSION執行長權漢熙(Hansl von Kwon)(他在2023年推出AI電影《再來一碗南瓜濃湯》),以及參與多屆雄影選片,從傳統影視到科技視象XR、AI影像皆有涉獵的高雄市電影館館長黃晧傑。讓我們從最簡單、直覺式的面向,一起探究AI電影的前景與挑戰。

㈠ 對你來說,當AI走進人類世界,這將會打造出更接近您心中的理想未來,還是醞釀出潛在的風險?

黃晧傑:「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句經典手機廣告詞,揭示了理性的科技也要參照感性的人性,如果能夠將AI作為人類創作的輔助工具,融入人類充滿感情的創作力,AI會是值得期待的技術。

權漢熙:AI技術為新興創作者帶來開創性的機會。畢竟,最終的創作者還是人類,AI只不過是工具而已,因此我不會將AI這項工具視為風險。

朴陣:讓我們考慮上述問題的可能答案:
A. 它確實將帶來美好的未來。
B. 它將導致災難。
C. 它將如同過去某些科技一樣,將在短暫的興奮過後被遺忘。

在這3個可能的答案中,真正讓我仔細思索的,是我們是否能確定地選擇其中一個答案?關於AI和電影之間的互動,或許根本的問題是,科技的有形、量化領域和人性的無形、質化領域之間的界限是否正在消失。

我好奇且感興趣的並不是它們是否會取代或吞噬彼此,而是在於它們的共存會如何從根本重塑我們對人性、資訊、科技以及生命網絡複雜的思考。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從沒有出現過完全的進化或人類思想的毀滅。

㈡ AI技術為電影創作帶來了哪些具體的優勢和挑戰呢?

權漢熙:如今,嶄新的AI電影類型已經誕生,全球許多導演都在嘗試用AI創作電影、短片甚至是影音廣告內容。此外,以AI電影為主軸的影展也快速地累積知名度。而AI生成的廣告片也逐漸增多。

在未來,持續生成角色的能力將成為有可能,這樣就能夠建立主要角色,讓AI生成的內容也能像傳統長片那樣擁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達到製作完整劇情長片的可行性。

黃晧傑:AI可以協助創作者蒐集及創造影像素材,例如電影分鏡,動畫腳本,人物造型等,可以製作讓團隊從前期創作階段節省成本。不只短片,甚至有拍出前導片的可能,它是協助籌資的好工具。此外,AI生成特效的能力很強,可以在創作者的引導下,產生以往需要高成本特效的超現實影片,尤其在驚悚類型,像是《再來一碗南瓜濃湯》或《誰是橡膠小子?》的氛圍營造,都非常具有創造力。

朴陣:除了不受限制的創意想像之外,最顯著的影響無疑是所有製作成本的降低。製作費用和人力資源的減少,可以顯著減輕短片製作所面臨的挑戰,這一點已得到許多導演的強調。事實上,許多今年的參賽作品僅花費約3至4天便完成。從製片人或導演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巨大的生產力,但同時也代表著一種「危機」,即在電影製作的許多方面,人類的能力可能不再是必需的。

㈢ 對傳統電影創作來說,你認為AI的應用是否會影響導演和編劇的創意過程?

黃晧傑:以短片來說,AI生成的影像內容可以當作創作者在開發階段的Demo影片,為需要高成本特效製作的電影提供絕佳的參考素材,同時也讓創作者有更好發揮的想像空間,敢於做更大的夢。

權漢熙:人類(我們)負責構思,而AI根據這些構想產出草稿。隨後,創作者會選擇與其意圖相符的草稿,進行編輯和組合。這種選擇與組合的過程正是AI輔助創作的獨特之處。每個AI模型都有其優勢與劣勢。選擇適合你要創作的特定場景的AI,並有效地結合不同AI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講故事的本質依舊源於人類的創造力,但可以透過類似ChatGPT這樣的語言模型來建議細節,最終再由人類進行選擇。以我的公司團隊STUDIO FREEWILLUSION來說,我們希望未來能運用AI製作出一部完整的電影,特別是那些需要大量實拍與CG特效的作品。

朴陣:當然,這帶來了好與壞的影響。重要的並不是來自無限想像所呈現的銀幕效果,而是創作心境背後的視聽敏銳度,這才是真正支撐電影創作的基礎。

現在我們可以隨時對AI下指令,讓它創造任何圖像或聲音,而其成果很可能日益進步。然而,當我們面對特定的圖像、畫面、動作或表情時,AI能給出什麼樣的答案?數據能否解釋那些我用言語無法描述的電影畫面,以及我對它的反應?如果有一天,創作者認為了解電影中那些非語言的、細膩的,甚至是非理性的感受——我們可以稱之為「直覺」的東西——不重要或不必要,那將是AI技術對創作影響的最糟結果。

㈣ 2024年被視為「生成式AI元年」,紐約翠貝卡影展更首創策劃AI電影單元,讓5位導演使用OpenAI旗下的生成式AI工具Sora進行創作與發表;韓國富川奇幻影展也在「富川之選」增設「AI電影」的競賽單元,並規劃一系列AI主題講座,讓觀眾與電影人更貼近AI。請聊聊你對AI電影與影展之間的理解,以及你對AI電影的有趣觀察。

朴陣:今年結合「BIFAN+ AI」,我們舉辦「AI電影」競賽,希望展示AI在電影領域的潛力,並發掘及培養年輕人才,特別強調AI的技術面與藝術成就之間的和諧。

在為期兩週的徵件期間,我們收到來自全球114部作品,並根據作品中使用的AI技術、整體品質、藝術價值和獨創性,選出15部入圍作品。這些作品涵蓋了敘事電影到藝術影像等多種風格,不僅反映了當前運用生成AI技術的創作狀態,同時也證明年輕創作者將AI技術用於電影製作時的無限潛力。

作為一個類型片電影節,富川奇幻影展對AI的關注正是源於這種創新環境,讓任何創意想像都能在大銀幕或小螢幕上得以實現。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人類創造性思維」仍然是電影創作中最重要的美德,這一點在評審討論過程中被充分地強調。

黃晧傑:今年在翠貝卡影展中,以OpenAI旗下Sora作為技術基石所開發的動態生成影片,展現出十分風格化的片段,但那些作品缺乏敘事性。直到BIFAN舉辦「AI電影」競賽單元,才發現各國導演開始在AI生成影片中導入敘事觀點,製作出具有創意思維的AI電影。

高雄電影節長期關注不同技術與電影創作間的發展,今年有幸邀請到BIFAN其中6部「AI電影」在電影節期間放映,更搭配安排「BIFAN X KFF: AI 未來電影」主題講座,深入討論AI工具與電影創意如何取得平衡,能怎麼創造出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獨特故事。

✦ 欲閱讀中英版精采全文,請至雄影櫃台購買《2024 KFF影展專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