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進身體內外的一級戰區:專訪《臨夜吶喊》《烏克蘭凝視》導演安德烈.莫拉維克(Ondrej Moravec)
文/游千慧(2023 雄影特派員) 攝影/宗佑
文/游千慧(2023 雄影特派員) 攝影/多點商業攝影-宗佑
「創作VR的起點,是在參加One World電影節(創立於1999年的捷克人權影展)開始起心動念的。我很希望自己成為一位作者、一位影片導演。」
捷克導演安德烈.莫拉維克(Ondrej Moravec)有兩部VR作品在本屆雄影亮相:一部是他的互動VR首作,以罹患憂鬱症的親身經歷做出的自傳式動畫《臨夜吶喊》(Darkening);另一部則是他的VR360首作,莫拉維克以身為捷克人的使命感(捷克過去曾被蘇聯佔領),創製戰火侵襲平民的《烏克蘭凝視》(Fresh Memories: The Look)。兩部片的形式風格雖大有差異,然而動機都是由導演的情感出發,他的VR初試啼聲帶有深刻的感性,與技術層面的成熟理性,力道不同凡響。
「如果能將憂鬱症患者的靈魂帶到觀眾眼前,會是什麼樣的情況?」莫拉維克在創作VR之初,思考該如何透過複雜的科技,讓觀眾透過裝備沉浸入他的腦海裡,與他的記憶、想法進行互動。《臨夜吶喊》的前製期長達兩年以上,是籌備過程複雜的作品。
相較他以「直覺」拍攝的《烏克蘭凝視》,莫拉維克認為「單純透過VR360也能將觀眾帶到遠方,促使他們立即看見並融入角色的處境中。」恰好身在烏克蘭的另一位導演佛羅戴米爾.寇巴薩(Volodymyr Kolbasa)可協助拍攝,僅花3至4天就拍完所需的素材,而後製期也只有三個多月⋯⋯莫拉維克體會到,「XR作品可以非常複雜,但也能用很簡單的方式呈現。兩者都能達到我想要的效果。」
XR創作有別於拍攝傳統影片,導演回想「製作《臨夜吶喊》的技術門檻較高,片中時不時會出現的『聲音具象化』效果,一開始覺得那麼做很俗氣,我本來很抗拒。」但經過一次又一次反覆測試後,發現觀眾依然需要導引,必須告訴觀者「出聲」去推動故事情節,並使用片中提示的「圓圈」去獲取更多資訊⋯⋯雖說這些「提示」原本是導演不太情願的作法,但後來卻感受到如此的必要性。
「說真的,很多導演不喜歡直接引導觀眾,更希望他們能自行摸索,進而理解創作者的用意。」但導演坦言,「我們曾在未仔細說明的情況下,讓一位職業遊戲玩家進入《臨夜吶喊》,但他的直覺是用『手』進行互動,就連看賽馬那個橋段,玩家也不明白要藉由『出聲』推進到下一段⋯⋯因此,加入指示在此作品中勢在必行。」
至於製成VR360的《烏克蘭凝視》截然相反,片中沒有任何指示,甚至不強求觀眾模擬《藝術家在場》(The Artist Is Present)(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著名的行為藝術)的動作,雖然片中的烏克蘭民眾會一直近距離出現在觀者眼前,但並不一定要強迫自己與他們「面面相覷」。導演補充道,「後來很多觀眾反應,他們不敢直接『凝視』片中的烏克蘭居民,總覺得一直盯著別人的臉看有點不敬。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觀,他們只需要依內心的感受,去看想看的地方就可以了。」
莫拉維克在推出這兩部作品後,它們也分別推開了新的大門:《臨夜吶喊》接下來將研發成聲控型的App應用程式,期望精神疾患者能透過App的使用,達到放鬆、治療的效果。「我們還在與國家精神疾病學院合作,目前尚在初步討論階段,具體規劃應該還需要一段時間。」而《烏克蘭凝視》的續集《Fragile Home》則接近完成,預計於明年(2024)3月推出。全新作品運用了MR混合實境科技,想讓觀者跟著片中角色,一起在家中親身體驗戰火來襲的實況。「在捷克,家具品牌IKEA積極透過諸多計劃幫助烏克蘭人民,我們公司也與IKEA合作這部新片。」《Fragile Home》雖是可以在自家觀看的MR,但莫拉維克也打算將作品帶到各國影展映演,屆時就需要一些室內裝潢,而在許多國家都有連鎖店的IKEA就能協助展場空間的設計與佈置。
「身在XR領域中,我現在滿心想的都是嘗試各種不同的新技術,那也是我至今推出的每部作品差異很大的原因。」最後聊起MR的未來發展,導演笑稱業界現今流傳著各式謠言,大家對未來影像的說詞眾說紛紜,但他反而認為傳統的VR還是有相當的強勢度,將來還會更上一層樓。莫拉維克儼然是一位踏實的XR創作者,深知現今科技尚不足以實踐他腦中所有的影像計劃,因此他慎選題材,準備以《Fragile Home》再度撼動四方——如果你眼見自家轉瞬進入戰火紛飛中,你是否能更深切體會戰爭的真實?「這是傳統影片辦不到的事。」莫拉維克導演正傾力以作品證明XR能突破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