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影展訊息
影展專欄
:::

聊XR一點都不「宅」!科技影音發展趨勢面面觀:專訪XR競賽決選評審Amy Seidenwurm

文/游千慧(2023 雄影特派員) 攝影/陳彥君

雄影今年邀請到過去曾於Mate VR for Good計畫擔任總監長達六年半的Amy Seidenwurm擔任XR競賽決選評審,也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創作者分享XR產業趨勢。-圖片
雄影今年邀請到過去曾於Mate VR for Good計畫擔任總監長達六年半的Amy Seidenwurm擔任XR競賽決選評審,也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創作者分享XR產業趨勢。

文/游千慧(2023 雄影特派員) 攝影/陳彥君

雄影XR競賽決選評審Amy Seidenwurm,過去曾於Mate VR for Good計畫擔任總監長達六年半,她分享了自己在最前線觀察到的科技新作,這些年來有哪些變化:六年多前的作品與今日的XR創作早已不可同年而語。想當初,拍攝VR影片的限制很多,片長能達6至7分鐘已是極限。初期看VR影像,需穿戴的裝置舒適度不佳,導致這類作品難以拉近與一般觀眾的距離。但現代,全新影音技術高速發展,VR敘事片能說的故事可比以往更複雜,畫質的細膩度當然也有目共睹的成長。這些過程說明了XR正在不停地進化、試圖融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

從目前來看,很多新手導演也有所謂「最佳典範」可以參考,想進入XR創作圈不再只能從零摸索。當筆者詢問何為「最佳典範」時,Amy笑稱這是個一不小心就會答得「宅氣外露」的問題,為了使一般人也能明白,她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舉例:「過去很多人會把VR當成一般電影在拍,比方說,常用的快速剪接(quick-cut)在VR中就容易造成觀者不適;另外VR影片比較不易開展多重人物的視角,讓觀眾循著單一主角的路徑效果為佳⋯⋯」

從2020年至今才稍有緩解的疫情期間,Amy特別提及「攝影測量法」(Photogrammetry)和「動態立體捕捉」(Volumetric Capture)兩種技術於近年被大量使用。以前若需某角色出現在某場景中,就必須帶著該角色到該地點去拍攝。現在只需要拍攝該場景的照片,拼湊連結起來,再把演員放到該環境影像中,就能輕易製作出不同以往的效果。另還有諸如此類的技術眉角經驗談,XR創作新手皆能研究老手們的慣用技法與前車之鑑,並在新作中以更適度、巧妙的方法拿捏自己的影像體驗。

《自監體》劇照。-圖片
《自監體》劇照。

關於技術提升之於片長的增長,雄影今年推出最長的VR影片為黃心健與米歇爾.賈爾(Jean-Michel Jarre)的《自監體》(The Eye and I),體驗長度近兩小時。而本屆的XR無限幻境中,也不乏50、60分鐘以上的作品。Amy表示,「就算頭顯越做越輕盈,觀影者適應VR的時間漸漸增長,但連習慣VR的我,沉浸於片中兩小時左右也差不多是極限了。特別是VR體驗感的強度比傳統影片更激烈,不免伴隨疲勞。」

Amy也回憶自身製作經驗:「我曾參與互動式VR《未來的末日》(On The Morning You Wake 〔To the End of the World〕),講述核子武器帶來世界末日的情境,片長42分鐘,分成三大段落,觀眾可自由選擇先觀看某個部分,無須一次從頭到尾看完。而這部VR的長度已是我目前參與過最長的作品。」《未來的末日》去年(2022)曾在雄影放映。簡略從作品片長的「增幅」做一番整理,似乎也能一窺科技創作演化史。

在未來XR發展的預測上,Amy深感AR+VR的「MR」(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將成為最大趨勢。現在的觀影裝置已能夠加裝攝影機,觀眾甚至能戴著頭顯走到展場外的街上而不用擔心危險;或者進到某個房間,可利用其中的環境改變眼前的情境、畫面⋯⋯這個部分將是很大的突破。至於將來是互動式作品抑或「純觀看」的VR360最後勝出?Amy則持保留態度,她笑說,「兩者都是我的孩子,很難決定我更愛誰(笑)。」但實際上,有的創作者認為「互動」會干擾敘事,某些情節比較適合純觀賞;有些故事則加入「互動」更顯活潑新奇,也強化觀眾的主動性。但無論是注重觀賞或加強互動性的作品,孰為王道,現階段尚難以斷定,它們應該都還有更多可看性/可玩性,與更多元的表現可能。

《她們的主廚餐桌》劇照。-圖片
《她們的主廚餐桌》劇照。

回到今年的參賽作品,Amy也聊了部分印象深刻之作:「由克洛伊.羅切萊爾(Chloé Rochereuil)執導的《她們的主廚餐桌》(Behind the Dish)使用超高解析度畫面呈現食物,可說是一種嶄新的做法;而郭文泰導演的《遺留》(All that Remains),片中人物看向觀者的眼神具有高度真實感,彷彿與你有某種實質上的溝通,雖是VR360作品,但這種近乎強迫性地互動,會強烈勾起觀者內心的情感。」

Amy對競賽的變化也持續關注。她這趟高雄影展行,在看完評選作品之外,也非常興奮能體驗幾個月前在威尼斯影展備受討論的《放開你的頭腦》(Free UR Head),還有話題性十足的《英倫狂熱趴》(In Pursuit of Repetitive Beats)。-圖片
Amy對競賽的變化也持續關注。她這趟高雄影展行,在看完評選作品之外,也非常興奮能體驗幾個月前在威尼斯影展備受討論的《放開你的頭腦》(Free UR Head),還有話題性十足的《英倫狂熱趴》(In Pursuit of Repetitive Beats)。

然而,目前以多種技術形式表現的作品放在同一個籃子中競爭,Amy表示似乎不太公平(笑)。但若要在比賽中細分項目,有些類別的作品量可能不足。另外,這類需要高科技與龐大資金支撐的產物,背後有大公司支援的大規模互動之作,與個人工作室製作的VR360小品,在同一個項目賽中的差距也會很明顯⋯⋯這可能是全世界影展的XR競賽都會面臨的難處

「作品越來越多之後,或許比賽的分類會更明確,此一難題應該會隨著時間迎刃而解。」Amy對競賽的變化也持續關注。她這趟高雄影展行,在看完評選作品之外,也非常興奮能體驗幾個月前在威尼斯影展備受討論的《放開你的頭腦》(Free UR Head),還有話題性十足的《英倫狂熱趴》(In Pursuit of Repetitive Beats)。在今年雄影的XR盛會,要說有哪一項是不容錯過的視聽體驗?也許每一部展出的嘔心瀝血之作都是。畢竟每一回合的「虛構」,都將越來越接近我們身處的現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