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影展訊息
影展專欄
:::

「人渴望互相連結,且深植在DNA裡!」專訪《放開你的頭腦》導演周東彥、製作人洪珷

文/洪子茜(2023 雄影特派員) 攝影/陳建豪、陳彥君

《放開你的頭腦》結合音樂、舞蹈、劇場等元素,邀請72名觀眾集體穿戴VR頭顯,不僅在全球XR創作圈中為少見的多人共演外,也是台灣首部大規模體驗的VR作品。(攝影/陳彥君)-圖片
《放開你的頭腦》結合音樂、舞蹈、劇場等元素,邀請72名觀眾集體穿戴VR頭顯,不僅在全球XR創作圈中為少見的多人共演外,也是台灣首部大規模體驗的VR作品。(攝影/陳彥君)

文/洪子茜(2023 雄影特派員) 攝影/陳李視物-陳建豪、陳彥君

繼VR作品《霧中》、MR劇場作品《穿越‧凝視》後,周東彥再次推出全新創作《放開你的頭腦》,本作品也被選為2023高雄電影節VR年度焦點節目之一。《放開你的頭腦》結合音樂、舞蹈、劇場等元素,邀請72名觀眾集體穿戴VR頭顯,不僅在全球XR創作圈中為少見的多人共演外,也是台灣首部大規模體驗的VR作品。《放開你的頭腦》打破過往「看」與「被看」的創作模式,讓參與的觀眾除了「觀看」,同時也成為外面世界「被看」的對象,同時是觀眾,也是表演者。

周東彥表示,VR以往帶給觀眾的感覺都很私人,而如何創造眾人同在的感覺是《放開你的頭腦》一大重點。(攝影/陳建豪)-圖片
周東彥表示,VR以往帶給觀眾的感覺都很私人,而如何創造眾人同在的感覺是《放開你的頭腦》一大重點。(攝影/陳建豪)

周東彥的創作哲學:劇場、VR和觀眾

作為一位擁有劇場背景的沉浸式內容導演,周東彥認為沉浸式空間和劇場空間有許多相似處,但也存在一些差異。劇場的關鍵在於觀眾位置和表演者之間的關係,即表演者是面對觀眾,或是背對觀眾,這會影響到走位和表演方式。在這方面,VR與劇場就更為相似,因為VR能夠將觀眾直接置身於虛擬世界中,觀眾清楚地感知自己的位置,相對於電影院,觀眾會明確知道銀幕與自身存在一段距離。另外,在沉浸式內容中,有一些元素也類似劇場,比如眼神的交流,這在劇場中很容易出現,而在電影中相對較少。

然而,沉浸式內容特別之處在於觀眾的反應可能因人而異,不僅與年齡有關,也與個人的觀看習慣和感知有關,有些觀眾可能需要引導和時間去理解如何在沉浸式空間中觀看和參與。此外,每位觀眾對於視覺、聲音、互動等方面的關注也各有不同,這在沉浸式內容中表現地更為明顯。有些人可能更關注聲音設計,而有些人可能對視覺效果和挑戰性的互動更感興趣。

《放開你的頭腦》背後的靈感來源:音樂、舞蹈和貓咪迷因

在創作《霧中》時,周東彥就已經開始構思《放開你的頭腦》。受到瑪丹娜《Vogue》、寵物店男孩《Go West》等音樂啟發,其中《Vogue》在紐約當時被視為一種地下文化,隨後被轉化為大眾文化的變化,這些歌曲都給予他一種充滿希望的感覺,另外,也受知名舞團羅莎作品《Rosas danst Rosas》啟發,這種混合或交融的藝術與流行文化交互作用,都影響著他的創作。

誰能猜到《放開你的頭腦》的創作概念,竟然是來自於周東彥平時分享在社群上的貓咪逗貓棒的迷因。隨著創作的深入,他開始思考如何向觀眾傳達這個有趣的概念並引導他們參與。一開始,團隊考慮將光球設計成帶有箭頭,或是運用大小、粗細之分來引導觀眾,但這可能會使體驗變得過於可預測,甚至會變得很無趣。

周東彥表示,一開始只是希望讓觀眾單純地聚在一起共舞,VR以往帶給觀眾的感覺都很私人,而如何創造眾人同在的感覺是《放開你的頭腦》一大重點。隨著創作發展,導演也開始思考作品可能探討的主題,如:數位控制、個體與集體等,但他也不想急著定義這部作品,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希望能讓更多人親近VR這個媒材,並激發他們對它的好奇心。至於究竟要透過《放開你的頭腦》傳達什麼想法,他認為這還有待未來版本的發展和深化,可以再慢慢探究。

《放開你的頭腦》於雄影期間首演,吸引民眾爭相體驗。(攝影/陳彥君)-圖片
《放開你的頭腦》於雄影期間首演,吸引民眾爭相體驗。(攝影/陳彥君)

突破與觀眾互動的VR觀影體驗

無論是《霧中》或是 新作《放開你的頭腦》,都可以感受到周東彥試圖在VR體驗上做更多突破。他表示,在創作過程中,他們一直在考慮觀眾的反應,例如,當啟用頭顯中能看到外部世界的透視功能時,有些觀眾可能會誤以為系統出現故障,因此這需要一個過程來培養觀眾對於這種體驗的理解。「由於我是劇場出身的,我理應給予觀者情境,以確保他們不會感到困惑,並理解他們參與的環境。」周東彥表示。

曾參與過《霧中》的製作人洪珷表示,從之前作品到《放開你的頭腦》是一次相當大的跳躍。他認為導演並非刻意要討論VR觀影的私密性或開放性,而是將《放開你的頭腦》視為一種娛樂方式、一種像玩具一樣的東西,邀請觀眾來嘗試。

洪珷也指出VR觀看的自由性,觀眾有時也會傾向看導演沒有特別強調的地方,明明知道導演要他們看某個地方,卻偏偏去看其他地方。他也分享其自身經歷:「去年看VR作品《廣場物語》時,我們有刻意被引導觀看某個方向,但我仍會快速轉動頭部觀察其他地方的變化。很快地,我會忘了我在看VR,反而更像是在指揮、編排或參與一場大型互動遊戲的感覺。」因此《放開你的頭腦》並沒有刻意設定觀眾的反饋,更像是在過程中與觀眾一起探索互動的可能性。

抱持著開放態度創作的導演,他們不會事先排除任何可能性,而是會多方嘗試不同的元素,包括音樂的選擇、觀眾數量、互動控制等。另外,他也分享當他到不同城市旅行時,他也會戴著頭顯體驗作品,在不同空間中做測試。關於觀眾的反饋,導演提到兩個方面,他認為動作不一定要十分整齊一致,但過程中觀眾臉上的笑容,是一個很美的畫面。另一個則是拉近觀眾和作品之間的距離,讓更多人參與VR領域。

重新定義藝術空間

問及《放開你的頭腦》地點與人數是否有特別做規劃,導演表示的確希望呈現在人流眾多的地方,不僅限於傳統的藝術空間,而是類似廣場的地方放映。洪珷也補充,一開始與導演討論時,有提到幾個關鍵字,其中包括「快閃」、「廣場舞」,以及「群眾參與」,希望引起路過人們的好奇心,不須配戴頭顯,卻也可參與作品。至於為何設定72位觀眾一起展演,導演表示,最初設想是100人,認為百比較直覺。但考慮到設備與空間上的安排,最後不多不少就是72位,沒有什麼特別含意。

而舞者在台上的表演則是以「結構即興」的方式進行,意味著舞者會跟著一定的音樂節奏進行表演,但舞者的表演會根據觀眾的主軸和狀態進行微調。例如,交響樂團每個圈其實都在表演不同的音樂,某些部分是同步,有些部分則是鏡像,就像舞者編大家的舞,也編自己的舞,所以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又同時保有一定的自由度。而光球主要是由舞者控制,另外也有一些預錄的光球段落,主要是為了確保外圍的觀眾也能看到令人驚豔的舞蹈。

周東彥認為《放開你的頭腦》並不是要強調一種主觀的連結,但他的作品也回應了這種渴望,將觀眾聚集在一起,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並探索更多可能性。(攝影/陳建豪)-圖片
周東彥認為《放開你的頭腦》並不是要強調一種主觀的連結,但他的作品也回應了這種渴望,將觀眾聚集在一起,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並探索更多可能性。(攝影/陳建豪)

透過VR創造互動和連結,滿足深植在DNA的慾望

對於周東彥來說,在沉浸式內容中創造互動和連結的意義是深刻的。他相信人類渴望互相連結,這種渴望深植於人類的DNA之中。儘管有些人可能喜歡獨處,但即便如此,他們也以某種方式與這個世界建立了連結。因此,他認為《放開你的頭腦》並不是要強調一種主觀的連結,但他的作品也回應了這種渴望,將觀眾聚集在一起,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並探索更多可能性。

最後,他也分享自己對於AI的看法。他認為目前許多創作者將AI用於初期概念創意階段,而有些人已經嘗試用AI做整支作品。他強調AI可能成為一個重要的合作夥伴,但關鍵仍然在於保有創作者的獨特視角和想法。對於未來是否要開始應用AI,導演坦言目前尚未有具體計畫,但他持開放態度,積極觀察AI在不同領域的應用。他表示自己雖然是用科技說故事,但其實都是在透過科技與人對話,與自己對話,他仍然希望自己作品還是能保有情感和溫度。

相關文章